台灣的文化上越來越講民主然而過度民主與凡事泛政治化的惡果已經在各方面顯現。各大學的系主任一職就像是政府首長的縮影。由於過度民主導致台灣系主任的權力縮限不若國外大學系主任大。在台灣擔任系主任的薪水加給有限、吃力不討好且承擔得罪其他教授的風險,結果導致只有”被輪到”、熱心公益或是別有政治目的的學者才會當此職位。對比台大管理學院各系與台大經濟系系主一職,台大經濟系似乎加倍容易出現有政治色彩的學者擔任系主任。很多民眾不知情還以為台大經濟系的系主任學問好又中立。筆者本文的目的就是要用客觀證據證明台大經濟系歷任系主任少有政治中立。現任系主任鄭秀玲的論文發表更比亞洲其他頂尖大學差遠了。
筆者不是反對優秀學者學而優則仕。畢竟學術論文對實務的直接影響有限。如果有論文發表成果優秀的學者願意為國家社會貢獻所學是美事一樁。相對的,如果有學術水準不佳的學者假藉系主任的名位誤導社會大眾,光用教授誤國一詞來批評都嫌太溫和。
(新增於2014/4/28: 關於本文,鄭秀玲系主任於蘋果日報有相關回應,超連結已附上,對本文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一併閱讀。筆者的相關補充可以詳見:[回應] 鄭秀玲:在學術殿堂,良知是最終審判。)
筆者用表格整理了鄭主任對比於中國清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三所大學經濟系主任的論文發表成果。我們先從最客觀的博士畢業學校一比就已經很難看了。其他三位系主任都畢業至經濟學五大名校(US News把除了Stanford外的四所並列第一,前四名另兩所為 MIT 與 Princeton。)。然而鄭主任畢業自大多數人都沒聽過的RPI。筆者客觀的說這是間大約美國50名左右的學校。US News排名是連前75名都未排進,而且75名之後就不排了。
大學 |
台灣大學 |
中國 |
新加坡 |
香港 |
系主任 |
鄭秀玲 |
|||
博士畢業 |
1987 |
1993 |
1996 |
1987 |
博士學校 |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
Harvard University |
Stanford University |
Chicago University |
75名之後 |
#1經濟 |
#5經濟 |
#1經濟 |
|
A級期刊 |
0 |
7 |
11 |
10 |
B級期刊 |
2 |
12 |
15 |
5 |
C級期刊 |
0 |
0 |
3 |
0 |
英文其他 |
12 |
12 |
4 |
9 |
中文期刊 |
12 |
32 |
0 |
0 |
期刊論文 |
26 |
63 |
33 |
24 |
來源 |
根據更新至2011網頁與 |
根據更新至2012網頁 |
根據更新至2014網頁 |
根據更新至2007網頁 |
該表格的 A B C 期刊論文等級分類是按照台灣國科會的經濟學門期刊分類,尤其鄭主任的論文發表可以詳見(鄭秀玲PK朱敬一:經濟學家的論文發表大評比)。關於鄭主任的論文發表若有人可以舉證我有疏漏,歡迎留言我可以更正。我的表格中有附上另外三位系主任的網頁可供查證(另外三位系主任的論文發表量皆不少,有小誤差請見諒)。換言之,其實該分類是對台灣的經濟學者有利的分類。然而我們可以看到縱使鄭主任年資最深,但是她的學術發表成果與其他三位系主任有極大的落差。而其他三位系主任的論文發表狀況相去不遠。鄭主任的論文發表水準在三所亞洲頂尖大學都未必能升等到副教授更遑論擔任系主任一職。以鄭主任的學術論文發表成果擔任台大經濟系主任實在有欠妥當。台大經濟系其實不乏哈佛、芝加哥畢業且論文發表傑出的青中壯年學者,鄭主任要是真心愛台灣,不希望讓外人誤以為台灣尤其台大經濟系的學者論文發表都很差,就應該要好好考慮去留,不要讓台大經濟系的年輕教授在華人學術圈中抬不起頭來。
撇開台灣政治,真要評斷另外三位名校系主任的論文發表請參見(如何評斷經濟學商學教授的研究成果?),在國外經濟學界其實只注重比較A++跟A+等級論文發表量。坦白說,我看到的是香港科大的梁主任略勝另外兩位一籌。本文主要目的是凸顯鄭秀玲論文發表的品質差的離譜,而且反正她的論文A級以上都是0,所以我把所有A++,A+,A三等級的期刊合算在A級期刊中,免得像是讓三位亞洲頂級學者在較量就有點傷和氣啦!
這份表格剛好也可以當作新加坡相當國際化的一例。因為只有NUS的系主任是非本國人擔任。不光如此,而且我2007初到NUS時系主任是印度學者,之後換了一位論文發表很厲害的大陸學者。現任系主任剛上任不久為紐西蘭籍。台灣真的不容易有這麼國際化的一天。
筆者還整理了近25年台大經濟系歷任系主任如下。在網路年代,這些學者的從政經歷與媒體發言的藍綠光譜都可以輕易Google查證他們是否專注於學術,與他們的媒體發言是否公正。大家也可以公評我所加的註解有沒有錯。有沒有參加公職或是發言立場與那一個政黨一致就是比較客觀的定義。我的注解盡量避免主觀判斷好壞。除了何志欽之外,我只陳述客觀的部分。
- 陳博志 (1988-1990): 綠營。曾於民進黨時期歷任政府重要公職。常於媒體發言,發言立場永遠與民進黨立場一致。
- 薛琦 (1990-1993): 藍營。曾於國民黨時期歷任多項政府重要公職。
- 張清溪(1993-1998): 綠營。台灣法輪功理事長。應該沒有擔任過政府官位但是曾多次參與綠營選舉活動。媒體發言大多與民進黨一致,尤其是反中國與反國民黨的部分。但他也偶有批評民進黨做不好的文章。
- 劉錦添 (蔡英文姊夫) (1998-2000): 泛綠。如果我沒搞錯不曾任政府公職。不常於媒體發言。然而少數發言立場多與民進黨一致。
- 林建甫 (2000-2004): 泛藍。如果我沒搞錯不曾任政府公職。常於媒體發言。發言立場多與國民黨一致。
- 何志欽 (2004-2006): 綠營。曾任民進黨政府財政部長。(我個人主觀認為覺得他類似另一位前財長且曾任台大經濟系教授的林全一樣。雖曾在綠營為官然而媒體發言尚稱中立專業比較有學理根據。)
- 周建富 (2006-2010): 純學者。
- 王泓仁 (2010-2012): 純學者。
- 鄭秀玲 (現任): 泛綠。早年為學術研究欠佳的純學者。接任系主任後媒體發言與綠營立場一致。
筆者在台大當學生的90年代中後期更可以說是綠色恐怖的尖峰。當年台大經濟系一口氣流失了三位在台灣論文發表居前五名的優秀學者 (另有網友提供資訊知名的熊秉元教授也因為類似原因離台大經濟系): 巫和懋教授(1997離開台大經濟至台大國企),朱敬一教授(約90年代末期轉國科會,台大為兼任),管中閔教授(1999離開台大經濟至中研院經濟所)。坦白說我當年也只是個學生,老師間發生的事情我知道的也有限。從台大經濟系的立場來看,少掉三位在台大經濟系內當時論文最多的前三名學者,那不是一定有非學術的考量嗎? 另外一個客觀證據是巫教授曾經在專訪中婉轉的說 (見巫和懋堅定不移向前走/李彥甫)
" 不過,巫和懋心中仍有一些不平與擔憂,尤其是人事的傾軋。他表示,人事派系的糾紛,使得學術成績必須靠關係,一度讓他感到失望,甚至想回去美國,但最後仍在堅持信念及家人朋友的支持下,繼續為理想目標奮鬥。他自認,雖然人事傾軋讓他離開母系經濟系,來到國際企業系(前台大國貿系),但何嘗不是重新出發,另 立一番天地,一如他當年對於自己理想的堅持一般。"
巫教授明確表示不滿"人事的傾軋",至於是否跟政治相關外人無從查考。至少客觀的事實顯示2000年後擔任系主任的學者的政治色彩明顯淡去。而且如果筆者沒有搞錯,周教授跟王教授應該算是從不碰政治的純學者。然而自從鄭秀玲系主任接任後,政治干預學術似乎又死灰復燃。
經濟學是高度量化只講客觀證據的科學。經濟學與一般大眾理解的社會科學不同。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學術論文一定要有統計與數學。鄭秀玲系主任近期引起軒然大波的服貿相關投影片與懶人包裏的內容卻鮮少有經濟學術理論或是實證研究支持,光這一點就已經跟她的經濟學者身分不符。這種行為不光讓台灣一般民眾誤解經濟學,也會讓外國人誤以為台灣的經濟學界水準皆是如此。尤有甚者,鄭秀玲系主任更扭曲諾貝爾得主Joseph Stiglitz對於自由貿易協定的三條建議 (詳見鄭秀玲如何誤導民眾(一): 扭曲Joseph Stiglitz 的三條建議)。根據Joseph Stiglitz的英文原文,他從未說過經濟規模要對等與自由度要對等才能簽貿易協定。原文本意只有一條: 那一條就是反對鄭主任不斷宣稱的服貿條文要對等。錯誤引用直接影響了一位諾貝爾獎得主的聲譽,鄭主任不該主動澄清公開道歉嗎? 關於Joseph Stiglitz對於黑箱作業的批評,鄭主任也隱瞞了原文主要批評的是行之有年的美國貿易協定黑箱審查流程。在一般人心目中最民主最自由的美國其實審查自由貿易協定時也沒有逐條審查。為了減少國會議員對自由貿易協定審查的延宕與利益關說干擾,美國有特別法使得國會議員只能對貿易協定整份接受或是整份否決。如果鄭主任中立客觀,不是有義務讓社會大眾知道”黑箱審查貿易協定”是美國的實務嗎? 身為台大經濟系主任不是應該有義務客觀的告訴大眾 "黑箱審查" 與服貿協定有利也有弊嗎?
這張台大社科院的新大樓鳥瞰圖還真夠綠。
結語:
- 鄭秀玲的英文論文發表很差是客觀事實。如果有人能拿出客觀證據反駁很歡迎。
- 筆者對於鄭秀玲懶人包的直接批評詳見四篇相關文章: 鄭秀玲如何誤導民眾(一): 扭曲Joseph Stiglitz 的三條建議。
- 綠營支持者常給我的回應是"英文論文發表差又如何?" 我在PK朱敬一那篇一開頭就有提到。以後如果你看到不分藍綠有任何教授當官或是在報紙上發表評論,你都可以用類似的方法去看看那個教授的研究做的如何?他在學術界是被認可的專家嗎?台大或是中研院有很多論文發表很好讓人尊敬的真專家,也有很多博士畢業後就偶爾勉強擠一點時間出來做一點學術研究的假學者。那些假學者在學術界沒有成績也不是專家。假學者說的不一定有錯,但是假學者不能算是一般民眾心中想的專家。假學者的發言不見得比銀行分析師,財經記者,財金名嘴,政治人物說的正確多少。
- 在台灣要發表學術論文在英文期刊是比國外難。所以能上A級期刊的老師都很值得尊敬。如果鄭秀玲一輩子都專注在教書跟上美容院洗頭,我今天一點也不會想拿她出來"研究"她的論文發表。重點是她仗著外人不知道學術界的狀況用台大系主任的頭銜招搖撞騙。我們就來看看這位系主任的學術水準到底如何? 結果是幾乎0蛋。其實我拿三大系主任還有朱敬一院士跟她比,就像我下面提到的是空軍對手無寸鐵的老弱婦孺。經濟學界的人一看標題就知道一定是看笑話。如果是台大經濟的林向愷或是其他人當系主任還不會這麼難看。 綠營支持者有興趣我還可以找一些朱爺管爺的徒孫輩來比比鄭秀玲,那論文發表水準就可能比較勢均力敵一點了。要是拿徒弟輩的來比鄭秀玲恐怕還是輸多贏少。
- 博士念不好的學校又怎麼樣? 第一:她可能博士前的成績不好。因為據我所知跟經驗,台大經濟系的學生蠻容易進前50的學校攻讀博士。每年台大經濟最好的一兩位都是念前十名的博士班。其他幾乎都是前50名的學校。第二:博士念不好的學校會使得學到的知識差一點,像坦白說我在NYU都少學到一些只有在更好學校才能學到的頂尖知識。在NUS我們也不斷思考怎麼改進我們的博士班。NUS經濟商學系的博士班還是跟美國前10差很遠。第三:第一第二點確實在學術界也不是那麼嚴重重要。如果自己個人很努力自修作研究,還是有不少後來成功可以研究作很好的例子。但是鄭秀玲的情形顯然不是。她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平凡。在她的例子上博士念很差就有兩個涵意。(1) 她的學歷跟論文發表狀況互相佐證她從來不是個好學者。(2) 不要忘了她是台大的系主任。她差還影響到台大。下面很多教授朋友提到台灣系主任不一定研究好,我同意我文章也一開頭就有簡短討論。讓社會大眾知道系主任學問可以很不好也就是我的目的。
- 我正在寫另外一篇跟政治無關的大學生選系的文章,突然領悟到其實台灣老用學術水準差的學者當系主任是有傷到台大的國際學術印象。那是台大世界排名不高的原因之一,台灣(經濟商學)學生想出國念博士跟碩士申請學校也不如香港新加坡中國容易,跟台灣系主任用輪值日生的方式多少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