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鄭秀玲在許多投影片與演說場合中都提到香港的自由貿易協定(CEPA)會對香港不利。她推論因此台灣在通過服貿之後會有一樣的不利影響。我們先來看看她說的原文。

2013.07.25 版本投影片的26頁鄭秀玲提到

"香港是前車之鑑,香港和中國簽署CEPA後,專業服務人才外流到中國,香港本地增加的是低薪、低技術、低穩定性、高替代性、高流動性的低階低薪服務工作,中階經理與專業僱員的實質薪資不是倒退,就是停滯不前。這種慘況恐將在台灣重演。"

同樣的話在 http://www.slideshare.net/showling/ss-27510526 的第14頁與 http://www.slideshare.net/showling/iii-26848824 的34頁都有提到。

現在我們就看看客觀數據告訴我們什麼? 首先是介紹一下CEPA的時間點。CEPA自2004年一月一日開始實行。不過由於是逐步開放,所以會使得效果很長期。如果要用嚴謹的經濟學的統計分析來研究相當困難甚至不可能。以下我們先用金融界分析師的方法來看看香港的經濟表現。最後我再補充學術研究能怎麼做? 鄭秀玲身為台大經濟系主任居然什麼統計數字都沒有拿出來就直接做出上述錯誤的結論,真不知道她的學術良心何在?

其實好好研究CEPA對香港的影響對於台灣的ECFA確實很重要。因為這樣有助於我們了解CEPA的利弊得失。到底哪一個產業的從業人員會受到不利的影響? 這樣我們才能理性的改進ECFA跟服貿以興利除弊。

總結而言,(1)過去10-15年香港的經濟表現總體而言還是很好,沒有證據說CEPA傷害香港經濟。(2) 香港專業或高階人才外流中國沒有事實根據。(3) 香港通膨嚴重,所以實質薪資上升不多但是名目薪資上升很多。(4) 有跡象顯示香港貧富差距擴大。(5) CEPA對各產業影響值得深究。可以給台灣當作借鏡。香港過去製造業萎縮但是服務業擴張。

(1)CEPA後香港的總體經濟表現

可以參見我另一篇文章總結亞洲四小龍在近15年來的八項經濟指標。
亞洲四小龍 2000-2014 的經濟表現
在這八項指標中,香港大多數是第二名,甚至有幾項排名第一。跟鄭秀玲上述評論直接有關的失業率呈現下降走勢。三項所得相關指標香港也表現不錯呈上揚趨勢。反而是台灣的經濟指標八項幾乎每一樣都墊底。而且趨勢對台灣也不利。從總體經濟指標來看,對中國最封閉的台灣表現最差。而且香港表現很好。所以八項指標不支持CEPA對香港經濟不利。從八項指標來看反而可能是有助香港經濟的發展。

(2)CEPA後香港各產業的就業狀況

世界各國都會把詳細的經濟統計數字公布在網路上。香港也不例外。我們可以找到客觀證據來驗證鄭秀玲說的對不對。我找到的是香港厚達500頁的統計年報。其中第二章提供非常詳細的就業與薪資統計數字。任何人都可以查證我以下的評論。除了這份統計資料香港政府還公布各式各樣的失業率圖表。結果都相當一致的顯示過去十年香港失業率是下降走勢。

Hong Kong Annual Digest of Statistics,
http://www.censtatd.gov.hk/hkstat/sub/sp30.jsp?productCode=B1010003

 

這個表格直接反駁了鄭秀玲的"香港是前車之鑑,香港和中國簽署CEPA後,專業服務人才外流到中國,香港本地增加的是低薪、低技術、低穩定性、高替代性、高流動性的低階低薪服務工作," 我們可以看到只有"工藝及相關人員"與"裝配員"是減少的,其他全部都是增加。尤其高階的"經理及行政人員"與"專業人員"都是增加。香港統計資料還有提供2011-2012,趨勢一致,有興趣的人可自行查原文。

真要幫反服貿說話,也應該說CEPA有可能使工作機會兩極化因為最低階的非技術工人也變多了。有可能某些工人因為製造業關廠只能做更低階的藍領(非技術工人)工作。

在香港的統計資料中,表2.5跟2.6也提供了很多有用的資訊。表2.5告訴我們"香港雇主"減少了不少。也就是說中小企業有可能減少。表2.6是各行各業的從業人數,大致上顯示是製造業減少很多。其他行業大多持平或是增長。表2.6也告訴我們這樣分析的一個盲點。我們不應該把所有香港的經濟變化都歸因於CEPA,也有可能是同時期的其他原因造成上述的現象。歐美新加坡香港等富有國家都有從製造業轉型服務業為主的趨勢,所以製造業的減少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的。最起碼,我目前為止已經證明鄭秀玲可以說是信口開河。她應該拿出統計數據或是客觀證據來支持她所宣稱的每一件事情,這才是一個有良知的經濟學家該做的事情。

其他表格2.7-2.11其實也提供不少有用的資訊,例如香港各產業公司大小與從業人數的變化。如果鄭秀玲宣稱服貿會讓某些台灣產業的公司破產,她至少要研究一下香港當作佐證。我不知道她是偷懶沒做功課還是發現香港的客觀數據跟她想說的相反?所以我們只看到她空口說白話,沒看到任何經濟數據跟經濟理論當做證明。

(3)CEPA後香港的各產業的薪資狀況

表2.13告訴我們香港各行各業的六年來的平均實質薪資其實大多是上升的,更不要說名目薪資上漲更多(10%-40%)。實質薪資上升不多跟通膨有關。這情況跟台灣的名目薪資不漲大不相同。這就是鄭秀玲所謂的慘況嗎? 實質薪資上漲有限代表香港人在香港的生活改善有限。但是名目薪資上升這麼多還是可以讓本來薪水就比台灣高的香港人更可以到台灣當消費大爺!這比起台灣來一點都不慘

在表2.14的統計還細分成最低階的員工跟中階員工,大致來說就是製造業薪水不好,服務業尤其房地產相關業薪水很好。

表2.15跟鄭秀玲的後半段話直接有關,鄭秀玲說"中階經理與專業僱員的實質薪資不是倒退,就是停滯不前。這種慘況恐將在台灣重演。"" 我們來看看事實如何?

其中甲類代表是一般認知中的平均薪水變動。乙類代表的是同一公司同一工作的薪水變動。甲類的統計結果比較接近鄭秀玲的結論。實質薪資有三個產業下降(約3-7%),一個持平,一個上升。跟總平均類似的是五個產業的名目薪資都上升約 10-25%。 這是鄭秀玲所謂的慘況嗎? 如果我們用乙類統計數字來計算只有製造業的實質薪資算是下降,三個上升,一個產業持平。這代表其實經理人加薪幅度是高過通膨率的! 甲類的統計結果可能是因為新增加的經理人職位薪水較低造成的。這狀況比台灣好多了! 台灣是名目薪水跟物價都沒漲。而且不要忘了這些是薪水比較高的人群,所以用通膨率來算實質薪資有盲點。比方說你薪水300萬台幣,你可能只花180萬台幣。如果通貨膨脹率跟你的薪水成長率一樣多,其實甚至是得利的。比方說兩項都成長50%,那薪水變成450萬支出變成270萬存款也會多50%變成180萬。更不要說如果這些人有拿存款買房子買股票,那報酬率更會高過通膨率使得總財富上升。

(4) 經濟學上如何研究CEPA對香港的影響?

如果只講統計分析,以我粗淺的知識或說:不可能用嚴謹的統計方法得到因果答案。原因很簡單。CEPA是單一國家單一事件。2004年CEPA開始施行後,會影響往後多年的經濟。然而2005年有別的重大經濟事件會發生。更難處理的是CEPA是逐年漸進開放,因此我們幾乎無法獨立出CEPA對香港經濟的影響。舉例而言,2006年的經濟數字會受到CEPA跟2005年的其他經濟因素的影響,所以單靠統計是不可能得到答案的。

唯一的辦法是依靠經濟理論模型加上資料佐證來推估。我不是研究這方面的學者所以知識相當有限,比起經濟碩士也多不了多少。但是任何一個經濟學家都知道要找答案可以做文獻探討,看看該領域的專家學者的研究結論是什麼? 我搜尋半天真的只找到一篇論文他們的結論是"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Hong Kong improves its exports to China and gains in welfare at China's expense." 中文翻譯是香港的出口跟總體福祉因為CEPA而上升中國則是受損。坦白說,我沒有讀這篇文章的內容,我只看了摘要而轉述結論。所以我也不確定這個結果在學術上對不對? 但是這些證據至少比鄭秀玲的憑空放話客觀有證據力多了! 如果有人找到其他類似研究可以提供給我加入這部分。

Reference: "An Assessment of the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 Between China and Hong Kong" by Hung-Gay Fung and Jian Zhang, Chinese Economy,40(2) 2007, 36-50.

 

arrow
arrow

    黃克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